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果子大集合(台大博物館行動箱)植物有性生殖課程紀錄

上學期剛好參加了台大生命科學院來高雄辦的「行動展示盒」推廣研習,那時對於裡面果子大集合的果實種子標本很有興趣,想說這學期剛好配合生殖課程可以試試看,加上配合寒假植物營養繁殖探究,跟學校夥伴討論好後,我就上網填寫了租借相關表單。



NTU博物館行動展示盒臉書社團

NTU博物館行動展示盒租借辦法

因為剛好是農曆年前填寫,配合下學期剛開學時的課程,所以中間有一段時間沒有回應,本來還有點擔心會不會造成台大博物館困擾,但是在預定租借的前一週,台大博物館館方人員就打聯絡電話來確認寄送相關事項,並且請我們要讓學生寫回饋單,確認無誤後,行動盒沒兩天就寄到我們學校了。

一大箱的行李箱,放在紙箱子裡面寄到學校來,真的很有份量。



箱子裡面,有一本重要的教案跟學習單參考集(含光碟),以及整理好可以配合不同單元教案的標本,其實果子大集合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教案,如果想要深入教學生果實發育中的心皮組成,也是都有現成課程,不過第一次月考實在是很多東西要上,而我們一開始就決定以讓學生觀察、感受不同果實與種子為主,因此,花了一個禮拜慢慢釐清該怎麼展示這些標本,能更符合國一課程的內容。

用實驗室的大桌子來去把第二次段考會學到的植物界,整個分類放出來,有一桌專門放寒假的無性生殖探究結果。
蘚苔類跟蕨類放一桌,接著就是裸子植物,把實驗室現成的東西拿出來放,除了該換盆但是我一直懶得換盆的蘇鐵外,最搶眼的應該是實驗室不知道從哪來的聖誕樹,當一個裸子植物針葉樹的典型展示。


實驗室裡面收集最多的就是被子植物的標本了,乾脆把廠商跟我之前的木本植物莖都拿出來放著,讓學生回想回想上學期的遙遠回憶。
一開始就是隨意放在桌上,貼個標籤而已,後來發現學生拿起來看完後會放不回去,必須要一直重新整理,所以乾脆請學生在白紙上描上輪廓,讓拿起來看完的標本可以很明確的放回原位。

其中最精彩的,還是台大博物館裡面的各式各樣果實與種子,雖然我沒有按照教案內容去上課,但是光是拿起來感受這些種子的獨特之處,就非常有意思了。不過光擺在桌上可能看不太出所以然,因此我寫了一些符合國中學生程度的簡單說明貼在旁邊。(說明檔案在此,需要的可以隨意下載修改取用。)

這次展示除了行動盒外,還加上實驗室原本收藏與活體,我們一共用了六桌進行展示。第一桌是蘚苔與蕨類, 第二桌是裸子植物,第三桌放被子植物(半邊單子葉,另外半邊是雙子葉),第四桌是各式各樣的果實與種子(配合被子植物桌),第五桌是行動展示盒裡面果實種子與日常生活單元(有棉花、黃豆、可可等),第六桌是寒假作業的營養器官繁殖探究成果。






配合國一下,第一章的花的觀察實驗後,只要有剩下時間,就讓學生自由到隔壁實驗室觀察(沒錯,我們國一第一章的實驗,很奢侈的一次用兩間實驗室做實驗XD)。

學生對其中的板栗印象深刻,因為有好幾個學生被刺到;搖起來沙沙作響的沙盒樹果實,也是學生覺得有趣還會一直鼓勵同學一起搖搖看的一種;然後當他們看到校園裡面也有的桃花心木時,熟門熟路的開始拿起種子玩玩看了。各個盒子裡面的果實與種子,都讓他們打開來摸摸看、玩玩看,有些生活中常見的果實與種子,對學生來說還是很新奇,因為雖然常見,但是未必有好好仔細看過,這次藉這些展示把課程搞很大,也是希望讓學生用不同的角度去看生活中的植物,不然課本永遠是課本,實在很可惜。



在行動展示盒中的教案,裡面最符合國一生殖課程,就是種子的傳播方式,因此我們也利用了行動展示盒裡面提供的種子與教具來讓學生從觀察種子的特點來推論種子的傳播策略。

我們把同一種傳播方式的種子放在同一個盆子中,總共分成四盆:風力傳播、水力傳播、動物傳播、自力傳播,當然沒有告訴學生這些傳播的方式,而是每個盆子裡面都放了杯子(可以裝水測試種子是否用水傳播)、不織布(種子能否黏在動物毛皮上傳播),然後提示他們風力傳播可以吹吹看丟丟看,自力傳播可能都不符合上述測試方式,但是有一些捲曲的果實外型。

一桌放一盆,總共四桌,然後以跑台形式進行這個活動。 (原本活動設計是闖關,但是時間不足的狀況下,我們覺得跑台會比較省時)



本來以為是個國小學生都能完成的簡單活動,加上國中生物課文確實就有寫到一些基本的種子傳播實例,但是活動開始進行後,才發現學生還是會很認真的犯下各種錯誤,像是把鬼針草、黃杞種子丟到水裡,發現這些種子會浮在水上,然後開始很困惑到底鬼針草是不是水力傳播,時間充足的話,我就會稍微帶一下臘質的重要性,以及依附在動物毛皮或是風力傳播其實也都需要種子輕量化才能順利傳播,也許在這邊進行引導學生好好練習:將觀察到的事實與證據該如何立論、如何排序,也是另一種可以選擇的課程模式。






有時我把課本既有概念想得很容易,但是講完後到底學生學會了多少?說真的,在這次種子傳播方式的實作中,我還蠻驚訝這種在第一次月考屬於簡單的記憶性題目,轉化成實際操作會讓學生們卡關成這樣。

這次在課程設計上意外的迷思概念,也可能是我對於既有知識太過理所當然,只用國中生物課程內容加上台大博物館現成的學習單進行,導致學生在學習轉化上欠缺銜接,要是下次有機會再進行的話,應該在學習單設計上面做一些修正,多一些引導問題再來進行跑台,才能在省時的同時,更順利的達成課程目標。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