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酸與二氧化碳製備


實驗內容:
(1)二氧化碳製作(錐形瓶、薊頭漏斗、大理石、1M鹽酸、橡皮管、廣口瓶、寶特瓶)
(2)用石蕊試紙檢測鹽酸、硝酸、硫酸(收集二氧化碳時進行)
(3)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裝滿二氧化碳的寶特瓶、氫氧化鈉)
(4)線香及鎂帶在二氧化碳中燃燒
(5)無字天書(稀硫酸在紙上寫字後烘烤)

時間:兩節課



這次作酸鹼鹽的實驗其實在時間上安排不太好,雖然鹽酸加上大理石的二氧化碳製作在課本和考題上出現頻率很高,但是我自己並沒有實際操作過,時間跟藥品濃度控制都有點問題,而之前進行氧氣製備實驗時,因為實驗室器材(橡膠管)數量不夠,所以後來偷懶沒作,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應該跟當初的鎂帶在純氧裡面燃燒作一個比對,學生印象應該會更深刻一點。

這次的問題主要出在鹽酸濃度太低(1M鹽酸),所以二氧化碳產生速度太慢,要學生蒐集兩瓶二氧化碳的過程裡面就花掉了一節半的課,原本搭配習作上面常見酸鹼的性質觀察大概也要一節課,所以變成只用了一些酸來測試,然後過程太過混亂,下次真的要改進一下實驗。

在課程結束後,我上網發了一則二氧化碳的實驗討論噗浪,感謝wakiki老師建議可以使用比大理石效果更好的文蛤殼,想來讓學生自己蒐集實驗材料的作法也不錯,可以加深他們的印象,而下次的鹽酸濃度在最近的化學反應速率前測實驗中,我發現大概3M左右的鹽酸效果會快很多,有機會再次作這個實驗的時候,有很多地方可以好好改進。

收集到兩瓶二氧化碳,一瓶裝在同學自己準備的寶特瓶中,接著進行從小p老師那邊學到的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實驗,學生看到都覺得非常神奇,希望這個神奇的感覺可以讓他們唸書時有多點連結的作用。

如果是用硬一點的寶特瓶的話,瓶子凹進去時還有音效,會讓學生很開心,軟一點的瓶子就是看著它漸漸消瘦的視覺效果了。



接著進行另一瓶裝在廣口瓶中的二氧化碳實驗,先用線香放進去看火焰消失的狀況,不過這個部份效果不太明顯,也許下次可以再用其他方式(例如:燃燒碳粉)進行看火焰消失。

然後是在二氧化碳中燃燒鎂帶,因為前一步驟的線香火焰消失不明顯,所以鎂帶雖然一樣放出白色火焰,但是沒對照組來比較,大家看起來比較沒什麼感覺,只是又再一次加深鎂帶燃燒時的火焰顏色,這個部份也是可以再加強的。

然後課本上有說可以看到黑色的碳粒附著在瓶子上,這次倒是沒有觀察到,不曉得是哪個環節沒做好?(二氧化碳蒐集的也不夠)下次有機會再研究看看好了。




最後因為只剩下十來分鐘,來不及完成鹼性物質觀察的部份,就讓學生拿實驗室現成的稀硫酸在白紙上寫字後烘烤一下,增加一點趣味小實驗。

不過因為自己也沒試過,所以烘烤這部份我是自己幫學生烤,不過他們在圍在旁邊看著黑字浮現時,依舊很興奮(一直嚷嚷著:ㄟ~真的跟課本一樣會有字耶)。結果最後還是趕時間要收拾器材,一時忍不住心急讓一張紙著火了,幸好馬上丟到地板上踩熄,我才沒成為把實驗室給燒掉的偽理化老師,看來下次作這個實驗時,還是得有點耐心,以及.....再靠近水槽一點......


2011/4/30

感謝小p老師建議:下次烤紙,可以試試看用吹風機。另外,鎂帶和二氧化碳的反應,試著把鎂帶塞到瓶子裡面一點,我是把鎂帶橫放在燃燒匙上,點燃之後,放進瓶子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