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虛與實-蛇皮顏色演化》論證課程研習紀錄


很久沒到科博館上科學學習中心的課程了,這次利用高雄國教輔導團辦探究研習的機會,秉持著辦研習就是要找自己想聽的主題的心情,邀請了科博館的王寶晶老師從台中下來高雄,向大家介紹演化論證課程設計。
(感謝夥伴維邦老師拍照紀錄)



 雖然之前做過論證探究課程,但是一直都覺得自己帶討論跟安排課程節奏還是有所欠缺,這次看科博館科學學習中心發展的課程,覺得學到不少。


首先是先給現有的現象,本次主題是蛇皮顏色的演化,也是生物老師們所熟悉的擬態。上課幾句話就能解釋完畢的擬態,如果將背後的研究發展成課程,會是什麼樣的狀況?抱持著這一點,聽講師帶著大家先體驗一下當學生的感覺,從投影片中看美國的四種蛇,用圖片直接請大家發揮觀察力,說出這些蛇的相同與相異處,剛好符合了新課綱中關於探究與實作的「觀察與定題」步驟,用圖片引導有目的的觀察,並且要求發表過程中不可重複,累積大量的觀察結果。





然後此時可能會有許多問題,簡單引導跟統整後,開始給予已知研究資料,到底為什麼會相像?在物競天擇的理論中,要看動物的存活,當然少不了吃與被吃的食性關係, 因此將此些蛇類的共同天敵與天敵的特性、食物量資料呈現出來,進一步引導討論:為什麼這些蛇長得這麼像?

參加研習的老師們都很有經驗,知道這是擬態,但是繼續追問下去:那麼是誰學誰呢?這就是個難題了,畢竟大家不熟悉這些物種,但都能提出通則來說明跟解釋,我自己在想如果面對學生時,其實還能多鼓勵他們在此時發散思考,不用給予即時的回饋與評價,畢竟還沒有立論依據,只能先進行「假設」的步驟。


當然,如果只是隨口假設,科學就不像科學了,因此對於假設部份,也要給予證據支持。從天敵的習性、進食物種統計來看,就可以發現到警戒色的重要,在數據呈現上,要看出警戒色的功用,也是需要對照組,因此此處數據中呈現了兩種不在開頭投影片上、沒有黑白紅警戒色的蛇類。





當然蛇類天敵的資料展現出來後,提供了一種理論依據,但是還不夠,因此還是有蛇類生存的基本資料,這邊使用護貝好的表格,提供六種蛇類的長相、棲地、食性等資料,表格呈現很完整,但是信息量也是相對比較大,這邊要使用在課堂上的話,可能還得稍微做些調整,帶學生一層一層去做資料的閱讀與分析。
 

然後教材中也提供了棲息地區的投影片,可以進行疊圖比較六種蛇類的生活環境,看看究竟是四種蛇默契超好獨立發展出同樣的外皮顏色,還是真的生活在相似區域有互相抄襲的嫌疑。

然後最後收尾,老師也提到,科博館研究員也有進行蘭嶼球背象鼻蟲警戒色跟斯文豪攀蜥的有趣研究結果,然後也把這些警戒色與學習相關的內容發展成另一個論證探究課程,真希望有機會也能聽聽看。




這兩年剛好參與新課綱的探究相關計畫,所以開始認真做了一些探究相關的課程,也一直偷學了不少厲害老師們發展的實作探究課程,不過議題論證探究其實我覺得也是自然科老師們可以嘗試的另一個區塊,學生也許不會每個人都變成科學實驗專家,但他們日常生活中總是會遇到科學相關的議題,像是基改食品、工業開發、能源議題等等的,究竟該如何從證據說話?這也是很值得進行的教學,不過我還是覺得探究教學要作到讓學生充分進行有效的討論,真的很花時間啊。

這次研習中,也讓我學到不少怎麼安排論證探究課程的步驟,從一開始開放式的觀察引導,引起學生動機外,也鼓勵學生發揮觀察力,然後用總結觀察結果的同時拋出課程中心議題,接著呈現不同層次的參考資料,用表格、用投影片疊圖等等的操作方式,也可刺激學生從多方角度來看一個議題。

然後之前我已經聽過一次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為課程的案例(不孕的大安水簑衣),這次再聽到這類型的課程,忍不住想起每次去JSP看學生把自己的科展轉變成科學活動的實際案例,科學研究成果其實是能很貼近生活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